Tuesday, February 19, 2008

《论语》中的仁道(六)

(按:本文原于2007年8月30日发表在Life Study Blog,现转载于此)

《论语·里仁》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持久处于贫穷困苦的处境,也不可以长期处于富贵享乐的处境。有仁德的人自然而然地安于实践仁道,有智慧的人则因知道和爱好仁道的价值而选择实践仁道。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释
约,穷困也。
  解释约,是贫穷困苦的处境,相对而言,乐是富贵享乐的处境。

利,犹贪也,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
  解释利仁,就是贪恋爱好仁道,因为深深知道和爱好它的价值而一定要得到它。

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
  解释不仁者不可以长久处约处乐。没有仁德的人,已经失去他的本心,长久处于贫穷困苦的处境,必然会无法坚持操守,转而泛滥成为盗賊,而长久处于富贵享乐的处境,则必然会放纵自己,沉溺于享乐。

惟仁者则安其仁而无适不然,知者则利于仁而不易所守,盖虽深浅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

  解释“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只有有仁德的人能够安于实践仁道而没有不适然的感觉,有智慧的人则贪恋爱好仁道而不改变他持守实践仁道的心,因为虽然这两种人追求仁道的程度深浅有所不同,然而他们都不是外在的处境所能够夺取或动摇的。

谢氏曰:“仁者心无内外远近精粗之间,非有所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乱,如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也。

谢氏:谢良佐(1050-1103年),字显道,世称上蔡先生,宋蔡州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人。师从程颢、程颐,和杨时、游酢、吕大临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又和杨时并称程门二杰。北宋元丰期间登进士,历任州县,为官京师,后因召对忤旨,废为民。著有《论语说》、《谢上蔡语录》等。

  引用谢氏的话,说明仁者和智者追求仁道的程度深浅的不同。这里说仁者的心中没有内和外、远和近、精和粗的间隔,不是因为心有所保存而是自然不消亡,不是因为心有所疏理而是自然不零乱,正如眼睛观看、耳朵聆听、双手持物,双脚行走,都是自然而然的。

知者谓之有所见则可,谓之有所得则未可。有所存斯不亡,有所理斯不乱,未能无意也。
  至于智者,说他有所见识还可以,说他有所得着则不可以。智者是心有所保存才不消亡,心有所疏理才不零乱,还不能说心中无此意识。

安仁则一,利仁则二。安仁者非颜闵以上,去圣人为不远,不知此味也。
  所以安仁是最高境界,利仁则是次等境界。真正称得上安仁者,不是颜渊、闵子骞以上、离圣人境界不远的人,是不知道此中的意味的。

诸子虽有卓越之才,谓之见道不惑则可,然未免于利之也。”
  诸子:指颜渊、闵子骞。

  颜渊、闵子骞等人虽然有卓越的才能,说他见识到仁道而不疑惑还可以,然而他还不能幸免于贪恋爱好仁道而去实践仁道。

程树德《论语集释》注释
皇疏:约,犹贫困也。夫君子处贫愈久,德行无变。若不仁之人久居约,则必斯滥为盗,故不可久处也。乐,富贵也。君子富贵愈久,愈好礼不倦。若不仁之人久处富贵,必为骄溢也。

  皇疏:皇侃《论语集解义疏》,乃南北朝梁朝皇侃用一家之说,以魏朝何晏《论语集解》为主,对《论语》一书作了详尽的讲解,撰成《论语集解义疏》十卷。该书的特点主要是以老、庄说解《论语》。南宋时此书亡佚,幸运的是唐朝时有该书旧本传入日本,清乾隆年间又从日本寻回,影印并收入《古逸丛书》。

  解释君子和不仁之人对待贫困和富贵之境的不同表现。君子处于贫困越久,他的德行还是不会改变的。如果是不仁之人长久处于贫困,则必然会泛滥而成为盗賊,所以说他不可以久处。君子处于富贵越久,他越会爱好秩序规矩而不觉得厌倦。如果是不仁之人长久处于富贵,则必然会骄气泛溢。

辨行仁之中有不同也,若禀性自仁者则能安仁也,何以验之?假令行仁获罪,性仁人行之不悔,是仁者安仁也。智者,谓识昭前境,而非性仁者也。利仁者其见行仁者若于彼我皆利,则己行之;若于我有损,则使停止,是智者利仁也。
  解释仁者安仁和智者利仁的不同。辨别实践仁道之中的不同,如果说禀性仁厚的人能安于仁道,那要如何检验呢?假如令到实践仁道的人获罪,禀性仁厚的人还是会照旧实践仁德而不会后悔,这就是仁者安仁的意思。智者,是能够昭然认识眼前的处境的人,而不是禀性仁厚的人。贪恋爱好仁道的人,他看见实践仁道时,如果是对他人和自己都有好处,就会自己去实践;如果对自己有损害,就会阻止它,这就是智者利仁的意思。

总结
  这章句中的“仁”有以下的意思:

1. “仁”是使到人能够不被贫穷困苦和富贵享乐的外在处境所动摇的内在涵养。
2. “仁”是仁者的仁厚本性,促使他自然而然地安于实践仁道。
3. “仁”是智者所贪恋爱好而想得到的价值,促使他选择实践仁道。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