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27, 2008

《论语》中的仁道(九)

(按:本文原于2007年9月29日发表在Life Study Blog,现转载于此)

《论语·里仁》原文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译文
孔子说:富有和尊贵,是人所追求的;不以正当方式得到富贵,君子是不会安处于这种富贵的。贫困和卑贱,是人所厌恶的;不以正当方式脱离贫贱,君子是不会去除这种贫贱的。君子去除仁德,如何称得上君子之名?君子不会在一顿饭之间违背仁道,急促匆忙之际必然是这样,颠簸流离之际也必然是这样。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释
不以其道得之,谓不当得而得之。然于富贵则不处,于贫贱则不去,君子之审富贵而安贫贱也如此。

  不以其道得之,就是指不应当得到而得到。然而,对于富贵来说则因其不应当而不安处,对于贫贱来说则因其不应当而不去除,君子的审视富贵和安于贫贱正是以此为准。

言君子所以为君子,以其仁也。若贪富贵而厌贫贱,则是自离其仁,而无君子之实矣,何所成其名乎?

  说明君子之所以称为君子,是在于他的仁德。如果贪图富贵和厌恶贫贱,则是自己离弃其仁德,因而没有君子的实际操守,又怎么称得上君子之名呢?

终食者,一饭之顷。造次,急遽苟且之时。颠沛,倾覆流离之际。盖君子之不去乎仁如此,不但富贵、贫贱、取舍之间而已也。言君子为仁,自富贵、贫贱、取舍之间,以至于终食、造次、颠沛之顷,无时无处而不用其力也。

  终食,指一顿饭这么短的时间。造次,指急促匆忙的时候。颠沛,指颠簸流离的时候。君子之不离弃其仁德,不只是在于富贵、贫贱、取舍之间而已。也就是说君子实践仁道,从富贵、贫贱、取舍之间,到终食、造次、颠沛这么短的时间,没有一段时间或一个地方君子不用尽全力的。

然取舍之分明,然后存养之功密;存养之功密,则其取舍之分益明矣。

  然而取舍能分明,那么保存修养的工夫就能严密;保存修养的工夫严密,则取舍就会更加分明了。

程树德《论语集释》注释
论语意原:说者谓有得富贵之道,有得贫贱之道,非也。圣人尝言得矣,曰见得思义,曰戒之在得,曰先事后得。得之为言,谓于利有获也。两言不以其道得之,初无二意。若曰富贵固人之所欲,不以其道而有得焉,得则可富贵矣,然君子不处此富贵也。贫贱固人之所恶,不以其道而有得焉,则不贫贱矣,然君子不去此贫贱也。以富贵贫贱反复见意,欲人人知此理,是以互言之也。

  论语意原:郑汝谐《论语意原》二卷,乃宋郑汝谐(1126-1205年,字舜举,号东谷居士)之著,后收入《四库全书》。

  解释“得”字。有些人说有得到富贵之道,也有得到贫贱之道,郑汝谐不认同。从圣人尝试说“得”的例子中(如:见得思义,戒之在得,先事后得),都是指有利益、有收获的意思。原文两段“不以其道得之”的话,原初并没有两种不同的意思。如果说富贵固然是人所追求的,不以正当的方式而有得利,这得利就是得到富贵,然而君子是不会安处于这种富贵的。贫贱固然是人所厌恶的,不以正当的方式而有得利,这得利就是不再贫贱,然而君子是不会去除这种贫贱的。以富贵和贫贱来反复展现其中的含意,希望人人知道这道理,所以用富贵和贫贱来互相述说这道理。
总结
  这章句中的“仁”有以下的意思:

1. “仁”是使到人能够不处于不正当方式获得的富贵的修养。
2. “仁”是使到人能够不去除需要以不正当方式脱离的贫贱的修养。
3. “仁”是君子之所以称为君子的道德品质。
4. “仁”是君子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坚持不违背的仁道。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