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18, 2008

《论语》中的仁道(三)

(按:本文原于2007年7月30日发表在Life Study Blog,现转载于此)

《论语·学而》原文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出外敬重长者,做事谨慎,说话信实,普遍关怀别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认真实践以上所列的德行之余,还要学习文化修养。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释
谨者,行之有常也。信者,言之有实也。
  解释谨与信。谨,就是行事根据常规、常道,稳重可靠,不会摇摆不定;信,就是言语根据实情、事实,而且言出必行,行则有果。

  以上是朱熹的解释,一般解释谨为严谨、谨慎,但也有解释为寡言少语,如杨伯峻《论语译注》、王力《古汉语字典》等。如果行事谨慎,言语自然也会寡言少语,两者可相通。

泛,广也。众,谓众人。亲,近也。仁,谓仁者。
  解释泛爱众与亲仁。泛爱众,就是广泛地爱众人。亲仁,就是亲近有仁德的人。

  孔子虽说泛爱众,但他主张的爱是有亲疏之分,就是孟子所谓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这是一种由亲至疏的差等之爱,与墨子所主张的那种“爱无差等”的兼爱是有区别的。

余力,犹言暇日。以,用也。文,谓诗书六艺之文。
  暇:闲暇、空暇。诗:诗经。书:尚书。六艺:礼(礼仪,泛指典章制度)、乐(音乐,泛指艺术修养)、射(射箭,泛指武术修为)、御(驾御马车,泛指操纵交通工具之术)、书(书法,泛指文学修养)、数(数学,泛指数理科学)。

  解释“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在实践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之余还有闲暇之日,就要利用时间学习与实践诗书六艺等文化修养工夫。

  这里再次体现朱熹对修养工夫的重视,他是主张先在修行这方面下工夫,然后在还有闲暇之余学习文化修养。

程子曰:“为弟子之职,力有余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先文,非为己之学也。”
  程子: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宋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人。与兄程颢为世人合称二程,程颐为小程,北宋五子之一,程朱学派的开创者。著有《伊川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均收入《二程全书》。

  引用程子的话,解释身为年轻人有实践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等职责,努力尽职后还有余力就要学习文化,不做好自己的职责而先学文化,那不是为成长自己而学习的。

尹氏曰:“德行,本也。文艺,末也。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
  尹氏:尹焞(1061-1132年),字彦明,一字德充,宋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少师事程颐,北宋靖康初召至京师,不欲留,赐号和靖处士。南宋绍兴期间,召为崇政殿说书,历任秘书少监、太常少卿、权礼部侍郎兼侍讲。著有《论语解》十卷、《孟子解》十四卷等。

  引用尹氏的话,解释道德品行是本,文献技艺是末。穷究德行文艺的本末关系,知晓进行德行文艺的先后次序,可以真正进入道德世界了。

洪氏曰:“未有余力而学文,则文灭其质;有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
  洪氏:洪兴祖(1090-1155年),字庆善,宋丹阳(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县)人。北宋政和期间出仕,南渡后历任秘书省正字、太常博士、提点江东刑狱等职,后出知真州、饶州,因触犯秦桧而编管昭州卒。著有《老庄本旨》、《周易通义》、《系辞要旨》、《古文孝经序》、《楚辞补注》、《楚辞考异》等。

  引用洪氏的话,指出没有余力实践德行却去学文化,则所学的会淹灭人的本性;实践德行后有余力却不学文化,则人的本性会占上风而使人粗野不羁。

愚谓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

  愚:朱熹自称。

  朱熹针对洪氏所说的下半句提出自己的看法。朱熹认为努力实践德行而不学习文化,则没有资源用来考察圣贤之所以能成圣贤的法则,认识事物道理之所以成理的应当如此,因而所实践的德行或许只是出于自己私下思考所得的意思,这就不单只是洪氏所谓的迷失于粗野而已。

程树德《论语集释》注释
雷次宗云:“学生事师虽无服,有父兄之恩,故称弟子也。”云“与幼者言,言孝弟于父兄”者,幼与老对,此幼即弟子之类。孝弟,事父兄之名,是人行之本,故云“言孝弟于父兄”。是弟子为学者之称,又幼者之通称也。

  雷次宗(386-448年),字仲伦,南北朝刘宋豫章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人。师从佛学大师慧远,东林十八贤之一,为一兼通儒佛的学者。撰《豫章记》一书,记载当时豫章郡风俗民情。

  解释弟子有两个意思:一是学生,因为老师对学生有父兄的恩情,所以自称弟子;二是年幼者,是相对于年长者而言。

子罕篇:“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而此乃以事父兄分属出入者。孝经云:“事父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一则就百行之本言之,故云入。一则就推暨者言之,故云出也。

  解释入与出。孝为百行之本,可转移为对君主的忠心,这是内在的本,所以称之为入;悌是对兄长的敬重、和顺,可推出到其他长者,这是外在的用,所以称之为出。

总结

  这章句中的“仁”有以下的意思:

1. “仁”是有仁德、有修养、有内涵、有品格、有性情的人。
2. “仁”是年轻人得到性情开发后要学习成长的对象。
3. 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都是“仁”的表现。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