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19, 2008

《论语》中的仁道(四)

(按:本文原于2007年8月1日发表在Life Study Blog,现转载于此)

《论语·八佾》原文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内在的真情实感和道德自觉,又如何能实现礼的内涵呢?一个人没有内在的真情实感和道德自觉,又如何能实现乐的内涵呢?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释
游氏曰:“人而不仁,则人心亡矣,其如礼乐何哉?言虽欲用之,而礼乐不为之用也。”
  游氏:游酢(1053-1123年),字定夫,号豸山,世称广平先生,宋建阳(今福建省建阳市)人。师从程颢、程颐,和杨时、谢良佐、吕大临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北宋元丰期间登进士,历任太学博士、教授、监察御史、知州等职。著有《易说》、《中庸义》、《论语杂解》、《孟子杂解》等。

  引用游氏的话,说明一个人没有内在的真情实感和道德自觉,他的心就消失了,又如何能实现礼乐呢?这就是说不仁之人虽然想利用礼乐,但礼乐是不会被这种人利用的。

程子曰:“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程子: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宋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人。与兄程颢为世人合称二程,程颐为小程,北宋五子之一,程朱学派的开创者。著有《伊川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均收入《二程全书》。

  引用程子的话,说明仁是天下间的正确道理,有仁为基础,才会实现礼所带来的秩序,乐所带来的和谐。失去正确道理,就会失去礼乐的内涵,所以造成无秩序而且不和谐。

李氏曰:“礼乐待人而后行,苟非其人,则虽玉帛交错,钟鼓铿锵,亦将如之何哉?”
  李氏:李郁,字光祖,世称西山先生,宋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市)人。师从程门四大弟子之一的杨时。著有《易传》、《参同契》、《论》、《孟》遗稿及《诗文集》。

  玉帛:帛是丝织品,玉和帛都能当礼品用。交错:形容玉帛交织的琳琅满目。钟鼓:钟和鼓都是乐器。铿锵:形容钟鼓所发出来的响亮声音。

  引用李氏的话,说明礼乐是有待于仁人而后才能真正实行,如果不是这种仁人,则虽然是用美好的玉帛当礼品,用响亮的钟鼓来奏乐,又将如何实现礼乐的内涵呢?

然记者序此于八佾雍彻之后,疑其为僭礼乐者发也。
  记者:指记录此章句者。八佾:指“八佾舞于庭”章句(《论语·八佾》3.1)。雍彻:指“三家者以雍彻”章句(《论语·八佾》3.2)。

  朱熹认为记录的人把此章句顺序排在《论语·八佾》篇首二章句之后,怀疑孔子这句话是因为鲁大夫僭越身份、滥用不当的礼乐而发出的慨叹、谴责。

总结
  这章句中的“仁”有以下的意思:

1. “仁”是内在的真情实感和道德自觉。
2. “仁”是建立礼乐的秩序和谐的基础。
3. “仁”不是外在的礼乐形式。

No comments: